阵脚。/k\a/y?e¨-¨g\e`.·c+o+m`”
赵新兰沉思良久,最终缓缓点头:“好吧,我们暂且回军营,和他们隔开汾水对峙。先稳固防线,再从长计议。” 她转身望向汾水,南岸的营盘在暮色中亮起点点灯火,与北岸那座森然的天门阵形成鲜明对比。
暮色中的汾水泛着血色残光,赵新兰的中军大帐内,牛油烛火将众人的影子摇曳在牛皮帐幕上。沙盘前,种师道的手指重重划过太原府至大同的粮道标记:“截断此处,不出三月,城内必乱!” 辛兴宗却皱着眉头转动腰间短刃:“谈何容易?沿途山隘皆有重兵把守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“派轻骑绕道突袭!” 王韶突然开口,“以小股兵力骚扰,令其首尾难顾。” 话音未落,郑秀珍已摇头否决:“吕客老谋深算,定会在粮道设下伏兵。除非……” 她的目光扫过众人,“除非有能与蒙古骑兵匹敌的战力。”
最终,赵新兰将令牌拍在案上:“就依郑仙子所言,先断粮道!” 她的声音在帐内回荡,“种将军率两万骑兵佯攻东门,吸引敌军注意力;辛将军带精锐绕道云中山,截断粮草;王将军留守营地,谨防敌军反扑!”
三日后,云中山谷间响起急促的马蹄声。辛兴宗的玄甲军如黑色洪流般穿行在林间,却不知,前方草丛中早已埋伏下巴图尔的蒙古铁骑。当第一声狼嚎划破寂静,漫天箭雨突然从两侧山崖倾泻而下。辛兴宗挥刀格挡,却见蒙古骑兵骑着矮小精悍的战马,如鬼魅般从灌木丛中冲出,弯刀上淬着的蓝汪汪的剧毒在阳光下闪烁。
“结阵!” 辛兴宗怒吼,可话音未落,一名亲卫已惨叫着从马背上跌落 —— 蒙古人的套马索精准缠住他的脖颈,生生将人拽落马下。大启的骑兵在狭窄山道上难以施展,而蒙古骑兵却灵活地穿梭其间,弯刀所过之处,鲜血飞溅。
这一战,大启军折损三千精锐,辛兴宗本人也被流矢射中左肩,狼狈逃回营地。消息传来,赵新兰手中的茶盏重重砸在地上:“蒙古骑兵竟如此难缠?!” 她望着沙盘上不断后撤的红旗标记,面色阴沉如铁。
种师道抚摸着染血的铁胎弓,长叹道:“这些草原儿郎自幼在马背上长大,骑射之术出神入化。我军骑兵虽勇,却因铠甲厚重,难以与其争锋。” 帐外,伤兵的哀嚎声此起彼伏,士气低落到了极点。
郑秀珍凝视着舆图上蜿蜒的粮道,指尖划过蒙古骑兵的驻防标记:“这样下去不是办法。必须另寻破敌之策,否则……” 她没有说完,可众人都明白,若再无法突破僵局,这场持久战,大启怕是要先耗不起了。
汾水南岸的营盘笼罩在愁云惨雾中,赵新兰倚在虎皮椅上,对着铜镜簪花却不慎勾住发丝。“嘶 ——” 她轻呼一声,望着铜镜里自己眼下的青黑,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鬓边残花。帐外寒风呜咽,吹得 “启” 字大旗猎猎作响,却再无往日的雄壮气势。
自断粮计失败,已过去七日。每日黄昏,她都登上了望塔,望着对岸岿然不动的天门阵,以及巡逻时扬起漫天沙尘的蒙古骑兵。种师道组织的几次小规模试探性攻击,均如石沉大海,损兵折将不说,更让军心愈发惶惶。
“报 —— 皇榜张贴三日,尚无消息。” 亲卫的声音打断她的思绪。赵新兰捏起案头的蜜饯,咬了一口却觉酸涩,汁水溅在信纸边缘。钟离权常年隐居深山,极少在江湖露面,世人知之甚少,即便张贴皇榜,又如何能将这位隐士高人寻来?
她铺开新的宣纸,笔尖蘸满朱砂,墨香氤氲间,脸颊微微发烫。“星群:” 刚写下二字,便顿住笔,恍惚想起与他月下对弈时,那人眸中映着的银辉。“展信如晤,不知京兆伊府事务可还顺遂?自与你别后,此间诸事,实难称心。”
“那吕客所布七十二天门阵,阴森诡谲,符文流转似幽冥鬼火,令人不寒而栗。我军数次强攻,皆铩羽而归。蒙古骑兵更是刁钻,马快刀利,我军骑兵屡战屡败。本欲早日凯旋,携捷报与你同赏长安月色,如今却寸步难行,心中懊恼,难以言说。”
“如今唯有寄希望于皇榜能寻得郑秀珍师父相助,然此人神龙见首不见尾,恐难如愿。粮草渐少,朝廷催问日急,妾身夙夜忧叹,辗转难眠……” 她搁下笔,用帕子轻轻按了按眼角,“星群智谋超群,若能见信后修书指点一二,或遣人相助,妾身…… 妾身必铭感于心。”
写完,她取出随身香囊,将信笺小心翼翼裹入其中,又以红丝绦细细缠绕。叫